不吃濑粉,算什么来过高明!
又是一年早稻丰收时节在高明崇步农业园区一片片金黄稻穗正迎风摇曳粒粒饱满的颗粒被稻穗包裹着压弯了稻杆的腰肢万亩稻田。洪海摄
俗话说“食在广东,材源高明”在素有六山一水三分田之称的高明富饶的自然资源养出了高明人强调本味的饮食习惯刚刚收割下来的黄谷米是如何变成一碗高明濑粉的呢?
浸米:用 20-25℃冷水,水与米比例1.5:1,浸泡约2-3小时, 然后晾干备用。准备夹生饭(没熟透的饭),凉透备用。
将浸泡过的米和夹生饭按 5:1 的比例混合,放进粉碎机打制成粉末,打好的粉晾干或晒干。
将粉放入盆里,逐步加入 80-90℃的开水,粉和水的比例为 3:4,顺时针搅拌,搅拌约15 -20分钟。将米浆搅拌成拉条状备用。
将米浆倒入圆孔濑粉成型器,流入装有水温为65 -70 ℃的虾眼水锅里,待米浆形成粉条状后,捞起放进冷水盆过水,沥干水分。
把成型的濑粉放入锅中开水轻烫约 5-8 秒,捞起放入碗中;淋上热高汤,放上熟姜蓉、头菜丝、油炸花生米,一碗新鲜的高明濑粉正式出炉。
几套工序下来一碗爽滑Q弹、香味浓郁的高明濑粉就做好啦
高明濑粉经过漫长的历史洗涤和文化沉淀包含一方百姓安身立命、求财问富的民间叙事是高明区域具有代表性的饮食文化象征
在生活层面上
濑粉承载了丰富的地方饮食知识,映射出高明地区民众的饮食结构,体现了民众稳定而多样的烹制方式和口味习惯,维系着熟人社会的生活交往和情感联结。
从文化角度看
濑粉蕴含着稻作文化中传统的农业祭祀文化,其制作与食用方式彰显了广东饮食文化在横向空间上所体现出的农耕文化多元化和丰富性。高明濑粉不只是一种单纯的食物,也是一种民间饮食习俗,为高明区域民众不断提供文化认同感、历史感和持续感。
就经济价值而言
高明濑粉的制作售卖方式正日益实现连锁化和规模化,为商家带了更多利益。作为快消品,濑粉在满足人们饱腹需求的同时,随着消费需求的不断升级,所蕴含的内在价值也逐步得到挖掘利用,制作体验、民俗消费等为高明濑粉赋予了食品之外的文化附加值。
濑濑粉。高则明摄
在高明濑粉“非遗化”的过程中,要以经济搭台和文化唱戏互动的方式发扬濑粉文化,以多样的市场化手段外化高明濑粉的显性、隐性价值——饮食文化名片的品牌价值和拉动经济发展的产业潜力。如,通过市场化、标准化方式推动濑粉制作技艺的传承,包括组织濑粉技艺比赛,进行濑粉名店评选,举办濑粉论坛,制定高明濑粉的制作技艺标准,扶持濑粉店走规模化、连锁化经营之路,申请高明濑粉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等,逐步凸显高明濑粉的独特经济、文化价值。
濑粉宴。赖志华
在此基础上,连年举办的高明濑粉节,充分表达了高明人民认同劳动、热爱生活、追求幸福的理想愿望,愈发凸显出高明濑粉鲜明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融合价值。“高明濑粉节”由此成为集品尝濑粉、展览土特产、游高明山水、欣赏传统民间文化活动于一体的大型民俗文化盛会,有力促进了本外地民众对高明濑粉文化的深度认同,每年的濑粉节吸引珠三角游客及海外同胞等10万人以上即是最好的证明。
擦亮“食在广东”文化名片,离不开高明濑粉等区域美食名片同频共振的具体实践。可以说,高明濑粉在文化激活、价值整合、创新创造、文旅融合等方面走出了先行先试、以点带面的探索之路。接下来,要以高明濑粉与生产生活“嵌入”的内在传承规律为前提,以激活高明濑粉的当代价值为目标,通过创意化重构、体验化提升实现高明濑粉文化多元价值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
来源:广东省非遗研究基地主任、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人文与教育学院副研究员谢中元,高明市场监管、触电新闻
好久没吃濑粉了
我也久没吃啦 吃不起 我系高明人,但我从细到大都吾钟意食濑粉 吾好食 还有特色吗,除了贵,难吃得一批 长时间不吃,会长的 一d都唔好食{:1_3868:} 夏天叶 发表于 2022-7-25 22:02
我系高明人,但我从细到大都吾钟意食濑粉
我觉得宜家又贵又唔好食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