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明区荷城街道西安河西面 有一座涵闸依着霄陵围而建 历经600余载 留下了深深的时代烙印
霄陵村落位于中低丘陵地带,三面环水。
建窦:周围九百余丈
沿着霄陵村民法典广场的石阶拾级而下 目光所及 一口荷塘枯水浊黄,泥沙淤积 周边浓郁绿色蔓延至霄陵窦口 窦口宽约1.2米,深约1.6米 由十几块红砂岩石围成
霄陵窦口由十几块红砂岩石围成,静偎在水面。
霄陵围位于霄陵村西,东起霄陵堤,西至荷村坑基,南起塘肚村,北至凌云山南端,围田面积 8100 亩,是古时高明、高要两县十三个水利围之一,筑起了霄陵村及周边地区的安全护栏。
干净整洁的霄陵村。
“有堤未必有窦,但有窦必在堤围。”霄陵村村民区永章说,霄陵围总长900余丈(约2.6公里),水出西江,霄陵窦是霄陵围为起到防洪排涝而设,“一旦西安大堤崩溃,就威胁到此。”
霄陵村因临近西安河,拥有连片鱼塘。
时至今日,霄陵窦仍然影响着周边田地,起到“旱能灌,涝能排”的效能。开启闸门,宣泄洪水、涝水,也可对下游河涌或河道供水。关闭闸门,拦洪或抬高上游水位,以满足灌溉、水产、生活用水等需要。
重建:食出四担鸡骨
在霄陵窦的修缮史上 村里一直流传着“四担鸡骨”的故事 清光绪四年(1878年) 霄陵窦口破烂不堪 乡绅区拔乾组织社会力量重修霄陵窦 工程历时一个多月 工人们食鸡吃出的鸡骨头 足有四担之多
霄陵窦外,河涌仍然连接着西安河。
窦口内外,河水悠悠,当年的重修也奠定了霄陵窦的现貌。东、西两边窦口都为“八”字型撇开,西窦口外另建有约 100 平方米圆形蓄水池,而蓄水池外则是古时该村“八景”之一的窦津桥,窦津桥旁有一个用花岗岩石垒砌而成的水埗头,在当时以水路交通为主的年代,霄陵窦恰好居于水仙圩、新庄圩、龙湾圩和普安圩的中心,人货往来,繁华兴旺。
霄陵村内壁画刻画着该村古八景。
追忆:水通天下的荣光
当无人机盘旋徐徐升空,霄陵村貌开始展露无遗——山峦连绵,湖泊星散,田野如织。村落位于中低丘陵地带,聚落西南走向,呈块状分布,西安河流经村东,三面环水。
广明高速荷城西段穿越霄陵村。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处在水仙圩、新庄圩、龙湾圩和普安圩中心的霄陵窦,一时风光无限。区永章听父辈们描述,以前周边村民们要去西安片区趁圩,只能通过撑艇,经过霄陵河涌及往圩河涌构成的水路。往来有舟艇,水中有路,路天一色,行船队伍宛如穿梭于一条水乡画廊,好不热闹。
霄陵围在起到防洪功能同时,也是一条村中道路。
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后,随着西安片区白鹤泵站、霄陵村道、广明高速的修建发展,霄陵河涌水面也逐渐下降,霄陵窦依然发挥着排灌的功能。
高明发布微信编辑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