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非凡历程,中国经济发展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十年,高明产业勃兴的宏图画卷中,亦闪烁着新时代、新征程上这座城市历练的宝贵精神:从2012年到2020年,高明规上工业总产值从1773.18亿元增长至3685.83亿元,“十三五”期间工业生产总值年均增长5.3%,标注着这个工业强区的发展新速度。
沧江工业园。刘世辉摄
当前,“十四五”规划的宏图即将徐徐展开,站在GDP千亿元的关口前,高明将紧紧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规划建设带来的重大机遇,吹响工业发展乘胜前进的号角,于新征途书写新辉煌。
龙头集聚效应初显
2021年8月23日,广东中旗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旗新材”)在深圳证券交易所首发上市,正式登陆A股资本市场,实现了高明主板上市企业“零的突破”。中旗新材的上市,是过去十年高明实施抓大扶强战略的成果之一。
中旗新材佛山第二生产基地生产车间。中旗新材供图
过去十年来,高明始终在奋起直追的征途。仅“十三五”期间,高明区先后出台了《佛山市高明区扶持大型骨干企业工作方案》《佛山市高明区重点企业梯次培育领航计划》《佛山市高明区促进总部经济发展暂行办法》(修订)等一系列配套政策,从政府层面大力扶持区内大型骨干企业。
海天味业厂区。卢耀辉摄
截至“十三五”末,高明区已培育出主营收入超百亿工业企业1家,超50亿工业企业2家,超10亿工业企业10家,超5亿工业企业18家。
龙头舞起来,产业活起来。这些高明的龙头骨干企业,共同形成了百亿领航、五十亿带动、十亿支撑的企业“航母舰队”,引领高明区制造业规模效益逐步迈上新台阶。
战新产业支撑力强势增长
翻看高明工业化进程画卷,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正是其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十二五”期间,高明重点发展纺织服装、石化塑料等六大传统支柱产业,并形成一定集群规模;而到“十三五”时期,高明区在逐步形成纺织服装、塑料制品等七大传统产业集群之余,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也加速崛起。
广东溢达纺织有限公司工人正在进行生产作业。李克华供图
“十三五”期间,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等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突破1933.1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8.3%。
装备制造和新材料发展势头尤为迅猛。前者在全区规上企业超120家,2020年行业产值866.7亿元,成为带动高明区经济增长的主导行业之一;后者涵盖一批自主创新能力高、产品竞争能力强的优质成长型企业。
佛山华兴玻璃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人在生产线作业。洪海摄
经过10年积淀,尤其是“十三五”期间的高速提质,一个个更具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正在高明逐渐成形。面向“十四五”,涵盖装备制造、先进材料产业2个千亿元规模产业集群在内,高明正大力发展“2+3”现代化产业集群,全面打响面向未来的“卡位战”。
平台赋能产业集约发展
前期快速工业化阶段,高明主要依靠土地和人力等低要素成本实现产业规模增长。过去十年,逐步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高明,创新驱动正逐渐取代要素驱动,由此带来创新的跨越式增长,支撑起高明百亿、千亿产业集群的更大体量。
广东高明产业创新研究院。洪海摄
过去十年,高明充分借助高校和科研院所力量,整合各方创新资源,打造了佛山市高明区(中国科学院)新材料产业研究院、广东高明产业创新研究院、高明区科技创新创业中心等一批科创平台,并出台《高明区科技创新创业团队资助办法》等多项政策,加快打造科技创新集聚区。
“十三五”期间,高明各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增加至311家,累计申请专利15086件,获专利授权7011件,以广东县域历史最高分建成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区,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从10.6件增至37.97件,位居全市前列。
溢达集团手握1800余件创新专利。李克华供图
在专利发明节节攀升的同时,也涌现出一批专利密集型企业,2020年,全区高新技术企业217家,较“十二五”期末增长近6倍,全区累计有中国驰名商标13件,新增集体商标14件。
位于杨和镇的高明平谦智造产业园。洪海摄
面对佛山推动产业连片发展这一重大机遇,以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落户高明为契机,未来高明还将对标国内国际一流,打造佛山临空经济区智造产业园,这无疑也为高明产业协同创新、集约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高明发布微信编辑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