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22日佛山日报今日高明C04版
9月,沧江中学附属小学(简称“沧中附小”)的农田里,由老师在暑期种下的水稻长势喜人。新学期开始,这里迎来了一批新的“主人”,学生回校后,农田的日常管理便交回给学生。
沧中附小的这块农田,是学校建立的区级研学实践基地。类似这样的基地,高明共有22所学校先后建起,为学生提供劳动实践及体验的场所。
2022年秋季学期,教育部发布的《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正式实施,劳动课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其实,在高明,劳动教育早已成为一门“必修课”。区内各校高举“五育”融合旗帜,为不同年级的中小学生设定劳动主题,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劳动价值观。同时,学校还建起区级研学实践基地,有效保障劳动教育的推进,让学生拥有更多体验劳动、实践劳动价值的机会。
沧中附小建起区级研学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劳动实践及体验的场所。学校供图
劳动教育早已成为必修课
近日,广东省教育厅公示了第二批广东省中小学劳动教育特色学校拟入选名单,佛山共有8所学校上榜,沧中附小位列其中。
沧中附小的劳动教育成效为各校提供了生动范例。在措施出台前,学校已先行先试开展劳动实践课程,每周由老师组织学生一起到开辟的田地锄地除草,在田里种上番薯、玉米等农作物。
如今,在“双减”政策之下,沧中附小劳动教育课正式走向规范化。依据劳动教育精神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沧中附小开发了与劳动技术课程融合互补的劳动系列校本课程,从日常劳动、生产劳动、服务劳动三大方面对新时期的劳动校本课程进行深入研发和实践,培养学生劳动技能。
为增强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沧中附小还构建了百日成长、花样童年、研学拓展3门“拓展型”课程,丰富学生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该校建立了科学完整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制作《我是劳动小达人》劳动实践成长手册,通过评价过程动态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结果榜样化,记录学生劳动实践过程的点滴成长。就在去年,该校被评为佛山市中小学劳动教育特色学校。
沧中附小建起区级研学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劳动实践及体验的场所。学校供图
孩子在学校种地,意义在哪里?“集体劳动更能激发学生的热情,劳动教育的效果也好。”沧中附小校长程小茹表示,种植工作或许有些艰苦,但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往往都会很卖力,期间也产生了许多乐趣。农作物收成后,除了给学生带回家,学校也会安排饭堂进行烹饪,让师生共享劳动成果,顺便开展感恩教育。
记者走访高明各中小学了解到,在“双减”政策的推动下,各校已积极构建具有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全面普及劳动教育。
高明区荷城街道第一小学因地制宜将劳动教育融合进日常教学中,鼓励学生把植物盆栽带回来放置在每班教室的“种植区”,让孩子们自行养护,并分享种植心得。在种植的过程中,孩子们体会到有付出才会有收获,在活动中获得快乐,获得成长。而荷城街道第一小学则组织开展劳动技能比赛,从“赛前准备”“就座,放好物品”“物品分类”等八个项目进行评比,考察同学们的物品收拾、摆放整理能力。
劳动教育同样在高明区启慧学校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结合校园山地多、农村生源多的情况,采取开设特色劳动教育与课题研究两项强有力的措施,组织编写劳动教育校本教材和设立劳动实践基地,全面提高孩子的劳动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2021年,学校先后获评为广东省劳动教育特色学校、佛山市劳动教育特色学校,学校劳动教育课程改革探索也获得2020年佛山市中小学教学改革成果奖一等奖。
高明区启慧学校教导学生折叠被子。学校供图
22个区级研学实践基地(营地)建成
将劳动课独立成一门课程,释放出国家高度重视劳动教育的明晰信号,是推进“五育并举”的重要举措。
一直以来,高明区教育局高度重视劳动教育,指导各校将劳动教育理念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从“课本”到“生活”,从“认知”到“实践”,让劳动教育越来越生动,为学生全面健康成长赋能。
其中,结合不同学段、不同类型学生特点,区教育局提出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劳动教育。譬如在小学开展“学会整理我最棒”“公共物品爱惜好”“图书馆里闻书香”“公共物品爱惜好”等日常生活劳动,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在中学将劳动教育与科学课、美术课等课程融合起来,传播劳动知识,塑造良好的劳动品质;在高中阶段组织学生前往工厂、车间等实训基地,丰富学生对多种职业的劳动体验;在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家务劳动技能、植物种植技能、手工编织技能等课程,提高孩子们的社会生存技能。
以劳动教育特色校本课程为依托,区教育局还系统规范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程、有机融合开发渗透型劳动教育课程、统筹安排构建协同型劳动教育课程和活用资源创设特色化劳动教育课程,在开足开齐劳动教育必修课的基础上,提升劳动教育课程的品质建设,推动形成“一区多品”“一校一品”的劳动教育新格局。
数十名儿童在布鲁森大自然教育基地体验插秧、浑水摸鱼等田间种植、收获的乐趣。杨和宣文办供图
为提高劳动教育教学质量,区教育局加强区级引领,通过成立劳动教育学科教研组、制定学期教学工作计划、未来三年行动方案等举措,不断推进区域劳动教育内涵化、品质化。结合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区教育局还积极开展以“青春心向党 争做红色文物守护人”为主题的红色文化与劳动教育整合实践探索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强健体魄的同时,积极传承优秀文化。
立足区域特色,区教育局还创新开展服务型劳动,通过“蒲公英计划”培育扶持8个优秀志愿服务项目,引导学生参与志愿活动,树立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怀。2021年区纪念中学“拾天”校园垃圾分类志愿服务项目荣获广东省“益苗大赛”优秀项目,高明实验中学的“益起同行”公益课堂项目获高明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二等奖。
经过全面推进,高明区劳动教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全区22所学校建立了区级研学实践基地或与厂企共建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其中2所学校获评广东省劳动教育特色学校、3所学校获评佛山市劳动教育特色学校,劳动教育综合育人功能更加凸显。
沧江中学附属小学组织学生在劳动实践教育基地种植粉葛。学校供图
劳动是一门人生课
“学生最缺的就是时间。要花费时间培养劳动技能,对于面临升学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负担。”儿子在沧江中学就读初三的家长张燕表示,让学生变得爱劳动,掌握劳动技能,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尤其孩子升学压力不小,希望孩子把有限的精力用在学习上。
也有家长认为,能够让孩子通过体验劳动来培养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观念,养成劳动习惯,无论是对其健康成长还是未来发展来说,都是大有裨益的。
对此,高明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适当的劳动教育,不仅不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反而对孩子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让他们学会劳动技能、增长生活见识,还能强健体魄磨练意志,是一项意义深远的素质教育工程。“尤其在基础教育阶段,劳动教育是让学生全面发展,孩子未来不管是哪一类人才,这都是重要的一环。”
针对家庭社会存在“重智育轻劳育”的现象,高明提出实施家长100天成长计划,通过整合学校、社会、家庭等各方力量,实现家庭劳动教育日常化、学校劳动教育规范化、社会劳动教育多样化,形成协同育人新格局。
“在家里哪怕平时让孩子们洗洗衣服、刷刷碗筷、拖拖地、倒倒垃圾,也是一种很好的劳动教育。”一中实校副校长胡蓉表示,家庭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场所,家长们应改掉事事包办的习惯,多监督和指导孩子们在家做一些煮饭洗菜、打扫卫生、收纳整理等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让孩子们能够在实践中体会劳动的乐趣,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以保障劳动教育目标的实现。
沧江中学附属小学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劳动实践教育。学校供图
“劳动教育并不是简单教人干活,其深层次目的是人格的培养,锻造不惧劳累的精神和坚持不懈、有始有终的毅力。”在胡蓉看来,这恰恰是很多成功人士具备的优秀品质。任何成功都离不开劳动创造,虽然劳动的形式不同、领域不同,但吃苦耐劳、努力勤奋都是一样的。
归根结底,劳动应该是一门人生课,学生们上的是课,塑造的是劳动价值观,培养的是动手能力和自理能力,引导孩子们在田野间欢乐劳作、挥洒汗水,让他们真正懂得劳动的具体含义,更加明白“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粥一饭来之不易 ”的朴素道理,体会到幸福生活要靠双手的劳动来创造,真正将“人生第一粒扣子”扣好。
来源 | 佛山日报·今日高明
|